模仿遊戲 (The Imitation Game;解碼遊戲)--"電腦之父"艾倫圖靈的璀璨與殞落--[心硯影評](20150115)

模仿遊戲1.jpg

模仿遊戲7.jpg

The Imitation Game - Official Trailer - The Weinstein Company--YouTube

電影"模仿遊戲"乃敘述"電腦之父"艾倫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傳奇一生的劇作,

在歐美甫上映之初,即獲得熱烈的迴響,咸認為本片為角逐2015年度奧斯卡金像獎的熱門強片.

然而,從稍早被視為奧斯卡前哨站的"金球獎"獲獎名單揭曉,"模仿遊戲"全軍覆沒的情況看來,

和自己觀影後的想法相仿:賣座與口碑雖佳,但距離得獎,似乎還差了那最後一哩路.

模仿遊戲2.jpg

想當然的,之所以叫好又叫座,我想和選角絕對脫不了關係,

劇中扮演數學天才圖靈的男主角,正是近年來迅速竄起,在劇集"新世紀福爾摩斯"中,

有著精湛演出的班奈迪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

拜劇集所賜,先前還曾經被票選為全球最性感的男星之一,

是故吸睛的功力絕對不在話下.

加上劇中主角艾倫圖靈,本身帶有著抑鬱與陰沉的孤僻性格,

讓擁有深邃迷濛神情的般奈迪克來做詮釋,可說是再適合也不過了.

 

我想,或許正是選角的活靈活現,造就了這部電影的成功,

否則,作為一部中規中矩的傳記電影,雖說融入了二戰諜報密碼戰的情節,

但整體還是立基在描述主角圖靈的傳奇一生,

解密過程所呈現出來的懸疑緊張氣氛,倒是沒有那麼精彩與濃郁就是了...

模仿遊戲8.jpg


A Beautiful Mind Trailer--YouTube

今年度的奧斯卡金像獎,很湊巧的,兩部傳記型電影,同時成為預測中的大熱門:

分別是本片"模仿遊戲",以及敘述天文物理學家霍金生平的"愛的萬物論".

基本上,兩部電影自己觀賞過後,或許是有著真實故事映照的侷限,

影響了電影劇情天馬行空式的自由發揮,總覺得內容都屬佳作而已,

似乎都還沒達到自己心目中,獲得最高殊榮的那種高度.

 

若以傳記式的電影來看,個人認為,

2001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堪稱為是其中的圭臬.

該片敘述著賽局理論始祖納許(John Nash)傳奇的一生,與"模仿遊戲"相仿的:

兩者的背景,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角皆為著名的學者,又同時有著參與軍事解碼的劇情,

情節之相似,讓我在當初觀看"模仿遊戲"的預告片時,

一時間還將其劇情發展,聯想到了"美麗境界"一片當中.

但就像先前所說的:為了忠實描繪主角的生平,劇本實不宜過度杜撰的因素,

讓"模仿遊戲"所有著相同的劇情軌跡,卻無法像美麗境界一般,來個峰迴路轉的震撼.

就劇情內容而論,實在稍嫌清淡了些.

 

當然,這種觀影前的期待與觀影後的落差,很大的程度,可能與電影行銷有關:

以"模仿遊戲"為例,電影行銷所下的宣傳句子為:

"全世界最偉大的解密專家,卻無法破解自己的秘密…"

乍看起來,似乎他自己的秘密,是個藏得很深的關鍵,需要透過劇情的演進來抽絲剝繭.

但事實上,電影一開頭,其實就開門見山的破梗了(圖靈是個男同性戀者),

又這個秘密與整個解密的劇情發展,說真的也看不出太大個關聯性,

純粹就只是忠實的反映著他個人的生平而已...多少讓人有著或多或少的小失落吧!

模仿遊戲3.jpg

故事描述數學天才艾倫圖靈獲邀參與破解德軍納粹最難解開的軍事密碼"恩尼格瑪"(Enigma),

圖靈從最初的不可一世,到期間懂得了"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道理,

開始與周遭的專家們合作解碼,並建構出了一台名為"克里斯多福"的解碼機.

但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始終未能有效的破解Enigma,

直到一名朋友不經意間的一句話,才點醒了他"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的道理,

一舉為盟軍突破了二戰屈居下風的泥沼,而獲得最終的勝利.

 

二戰結束後,英國軍方要求他們要嚴守曾經破解密碼的秘密,

各自回到原來的生活,圖靈也返回劍橋大學任教,

但卻因著一次遭歹徒入屋行竊的案件,讓他同性戀的身分被揭發,

因為當時英國法律並不允許同性戀的情事,

圖寧因此遭到化學去勢的對待,最終鬱鬱而中,享年僅41歲.

 

小評這部電影,導演以三個時空(童年,二戰時期,晚年)的交錯敘事,

縱橫編織著圖寧精彩的一生,過程儘管尚屬緊湊,毫無冷場,

但自己著實看不出時空相互穿插的剪輯手法,所欲呈現的效果為何.

畢竟,穿插的目的,該在於相互間的補述,試圖點出時空間的因果關係,

然在電影當中,卻看不見這般的脈絡可循,以致於整體結構有些鬆散.

雖然綜合而言,仍屬佳作,但真要說有多麼令人讚嘆,那或也言過其實了...我個人覺得...

模仿遊戲4.jpg

縱觀本片所帶給自己的感想,在於圖寧與警探的詢答中,所點出的一個大哉問:

"機器可以思考嗎?"

(其實這是圖靈曾寫過的一篇論文:<Can Machines Think?>,

裡頭曾提出一個"圖靈測試"的概念,用來判別人與機器的方法)

這個問題,基本上是"唯心論"與"唯物論"之間所長久存在的論辯:

對唯心論者而言,縱使人工智慧發展至可與"人"比擬,

那也不會是"人",因為心靈具有非物質性;

相反的,唯物論者則一直認為,人腦可以用物理學來解釋,

自然的,循物理原理而來的人工智慧,當然也會有等同於人腦的一天.

顯然的,圖靈身為科學家,傾向的,是著重於物理論述的唯物論,

但弔詭的是,電影中所呈現出來的幾多橋段,

卻在在的論證著人迥異於機器的唯心之論:

 

@在最終破解Enigma密碼的關鍵,乃因著圖靈洞悉了看似尋常的詞彙中,

其實蘊含著意義非凡的拆字密碼,這才讓關鍵線索得以被找到.

這是屬於人腦才可能觸及的範疇,對機器而言,詞彙就是詞彙,

它不可能發現詞彙本身,還有著拆字的可能與奧妙...

 

@當圖靈一夥人破解密碼的當下,他們截取到德軍即將轟炸某護航商船的訊息,

旗下成員本來打算立刻通知英軍,但卻被圖靈給擋了下來,

因為他認為如果就此阻止德軍的行動,則德軍很快就會知道密碼被破解的事實,

絕對立即會改變加密的模式,如此一來,幾年解碼的心血就都將白費.

於是,他認為必要的犧牲是無可避免的,策略上得"放小抓大":

在小戰役中裝敗,在大戰場中再一舉殲滅之,才是戰勝的最佳手段.

我想,這樣的謀略與心思,是機器也無法企及的,

對機器而言,假若今天給予的設定,是降低傷亡人數,則其在解密成功後,

必然第一時間通報軍方,以達成降低傷亡的目標,

機器絕對不可能想到:為了防止將來更大的傷亡,為了最終戰爭的勝利,

得犧牲眼前的戰役,得忍辱負重的假裝尚未破解密碼...

這些心思,顯然都遠遠超出了機器的邏輯思維所能夠想像的.

 

所以說,機器可以思考嗎?

當然可以,但可惜的是,它的思路,存在著機器的脈絡,有著機器的侷限,

縱使集合了機器所有極大化的思維,基本上也不可能等同於人類的理路,

因為,人類著實有著無可取代的人性...這終究是唯物論者所無法參透的.

模仿遊戲5.jpg

看到電影的結局,見到圖靈悽慘的晚景,讓人著實不勝唏噓...

只是因為他是同性戀,只是因為當時法律禁止,

就喪失一切應有的殊榮,並且慘無人道的遭到化學去勢的對待,

這在同性戀即將邁向合法化的今天,是多麼令人難以想像的.

 

在電影中,圖靈在提及機器與人類的思考差異時,

與警探之間,曾有段甚是應題的對話,

隱約道出了他對於同性戀者不見容於社會的觀點:

"機器當然不能像人類一般的思考,

機器和人類是不同的,因此他們思考的方式也不相同,

但難道僅僅因為思考方式的不同,您就認為它(機器)沒有思考能力嗎?

即使是我們人類之間,都存在著這樣的差異:

就像你喜歡草莓,而我討厭滑雪;

你會為悲傷的電影哭泣,而我對花粉過敏;

不同口味的不同點在哪裡?不同偏好間的相異點又在哪裡?

如果不是因為我們大腦的工作方式不同,我們又怎麼會想得不一樣呢?

如果我們據此差異性,都尚且還認為人是懂得思考的,

那麼,我們又有甚麼理由,認為機器不會思考呢?"

 

對此番談話,我個人的解讀認為:

當您以為他人不理性,抑或是不懂得真理的同時,

也許反過來看,對方一樣認為自己所抱持的才是真道理,只是您不懂而已.

每個人都存在著自己的理路,當您以為對方不懂得思考時,

那或許僅僅是因為,您從未曾站在對方的理路上去進行哲思.

就好像前述所言,人類基於人性,自己為機器不懂得思考,

但在機器的眼中,它的思路乃按著它線路上的邏輯,

依循此邏輯來看人類,同樣也是一竅不通的笨蛋罷了!

換言之,倘若不懂得從對方(不論是人或機器)的思路上去著手了解,

只是立基在自我本位的理路上去解讀對方,根本上絕對都會是一種偏頗.

套用到同性戀的議題上,或許很多人會感到惋惜,感到不解:

"何以一個絕頂聰明,在學術上有著卓越成就的學者,會去搞同性戀呢?"

會有著如此想法,那是立基在一般社會所賦予的道統思維下所致,

假若您能夠從艾倫圖靈的成長歷程,從他與摯友克里斯多福的情誼理路出發,

則會成為一個同性戀者,應該是在合理不過的事了.

綜言之,一切的一切,基本上都有跡可循,

當您願意走在對方的思路上,去體悟,去了解,

則原有一切對其的疑惑,應該也就迎刃而解了吧!

 

我覺得,今日的同性戀朋友們,應該感到無比的驕傲,

原來除了蘋果執行長庫克之外,就連"電腦之父"艾倫圖靈,也同屬於同志的族群,

這麼說來,若不是同志的貢獻,搞不好現在都還尚在紙筆的書寫年代呢,

哪來這般便捷的數位生活呢?

如此的榮耀感,還不足以讓您們走出衣櫃,勇敢的站出來麼?

 

坊間流傳著一個挺有趣的穿鑿附會之說(摘錄自wiki維基百科):

蘋果公司的商標--"蘋果咬一口",經常被誤認為是源於圖靈自殺時咬下的半個蘋果,

儘管蘋果公司否認了這種說法.但公司的創辦人賈伯斯,卻曾在接受英國BBC專訪時,說道:

"蘋果的LOGO是向圖靈致敬,這不是真的;但是,上帝啊,我們希望它是真的."

一句話,道盡了對這位電腦暨人工智慧之父,無限的崇敬與追思...

 

心如石硯的CC創用3.jpg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