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機械碼 (Vice;幻世追踪)--科技創新的後座力,遠非我們所得以承受的--[心硯影評](20150608)
【啟動機械碼】HD高畫質中文電影預告--YouTube
本片是在偶然的機會下看到的,
起初以為它與差不多同期上映的電影"成人世界"(CHAPPiE)相仿,
都是在講述著機器人時代,人工智慧下的突變與失控,
但觀影後,才發覺其中所欲表達的議題省思,其實是更加的深遠,
甚至可以引發社會學上,針對"風險社會"(Risk Society)學術論辯的題材.
只可惜,電影素材雖優,
但找來了巨星布魯斯威利,以及號稱"鋼鐵墳墓"的億萬製作團隊,
卻沒能夠拍出應有的質感,讓整部電影淪為沉悶無趣的一般科幻片,
非但在票房上慘遭滑鐵盧,
在專業影評人的眼中,評價也多流於負面,可說是讓人相當惋惜的劇作.
電影背景設定在未來世界中,一名野心勃勃的富商創立了一座犯罪樂園,
在園區內,消費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從事一切悖離法律的勾當:
諸如搶劫,強暴,毆打,甚至禁忌性的性愛遊戲...
消費者絲毫都無須擔心從事非法行徑會遭到法律制裁,
因為在裡頭所有的NPC,都是由擬真的機器人來擔任.
只不過,人算不如天算,一名女機器人因著受到極度驚嚇,
而導致了程式上的錯誤,進而逃出了犯罪樂園.
這讓犯罪樂園違反了機器人決不會步出樂園範圍的承諾,
讓經營者及欲封鎖消息,傾全力的要找出女機器人並予以銷毀.
與此同時,一名向來反對機器人樂園的警探,也加入了戰局,
企圖以此事件為依據,證明機器人的存在,對治安有疑慮,
藉此讓犯罪樂園能夠因此而永久歇業...
誠如先前所言,基本上本片的劇情發想,自己十分喜歡,
不但主題明確,正反論述焦點清晰,
同時也是少數能夠走出傳統機器人電影典型的窠臼.
只可惜,陰鬱的詮釋方式,加上缺乏魅力明星的加持,
(自己深感布魯斯威利的魅力早已不復當年...)
都大大降低了電影本身的可看性,
讓一部本該讓人雀躍的劇作,看來顯得是昏昏欲睡...乏味不已...
電影所帶來的省思,是立基在科技發展後果的論辯上...
以片中所創設的"犯罪樂園"為例,它本身即是一種科技創新的產物,
立意在於滿足民眾底心下對於犯罪衝動的慾望,
希冀在樂園內盡情的發洩所有惡行後,能夠如心理治療一般,
回歸到現實社會後,不再存有著犯罪的念頭,皆馴化為良民.
確實,這或許真是"犯罪樂園"所創立的初衷,
但科技發展,又怎麼可能如設定好的程式一般,按部就班的依序實現呢?
電影中,仇視機器人的警探,即提出了另一種可能的後果情境:
他認為犯罪樂園所帶給人們的刺激,不會是一種消彌犯罪慾望的功效,
反而會是一種強化,將存乎於人類內心的劣根性,極大化的誘發出來.
因此,當消費者在樂園內盡情殺戮放縱之後,
步出樂園,絕對不會因此成為良民,反而會將樂園內的習性,帶回到現實社會中,
恐有誤將現實當成虛擬世界的治安疑慮.
您說:哪個立場較為正確呢?這就關乎於個人的認知差異了...
弔詭的是,電影的劇情走向,並非導向上述兩個觀點,而是出現第三種可能,
也就是我前述所提及的社會學命題--風險社會(Risk Society):
簡單的說,由貝克(Ulrich Beck)所提出的風險社會理論,
認為每一種科技創新,都存在著風險,這些風險的由來,
除了科技本身製程與構思的未盡周全嚴謹外,
"專家系統"的失靈,也是其中相當重要的關鍵因素.
所謂的"專家系統",包括政府機關與技術單位,
原初是用來做為社會與科技間的橋梁,
以一個守門員的姿態,為社會做好監督科技發展的任務.
一旦專家系統因故失靈,居中的監督機制驟然消失,
無異於是直接將社會曝險於科技發展的危機當中...
回頭對照一下電影故事的走向:
犯罪樂園的設立,本身即可說是一種科技創新,目的在於消弭犯罪的發生.
然而,樂園所帶來的龐大收益,讓經營者年繳豐厚的稅金,成為地方財政的重要支柱,
地方政府與執法機關為了持續獲取龐大稅收,
在治理上不得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監督機制形同虛設.
加上犯罪樂園內的技術單位,
在無力操縱人工智慧系統本身所引發的突變錯誤,
讓本該程式化的機器人,擁有了自我意識而脫逃,成為典型專家系統失靈的案例.
就這樣,在政府監督機制與專家系統失靈,同時發生的情況下,
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就直接的降臨到社會大眾身上,
形成一種潛在卻立即的危機.
綜言之,科技發展或許帶給人類許多的便利,
但危機四伏的,科技發展的危機,卻是經常的遭到無視與忽略,
顯然的,危機並不會因著人類的漠不在乎而消失,
相反的,一旦時機成熟,當科技危機開始進行反噬性的反撲之際,
箇中的災難,恐怕就不是你我所可以想像得到的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