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電影還是整合行銷?到底是為什麼一部電影拍得像巨型廣告?



我們能夠在大型商業電影中看到因為需求而將品牌的物件置入電影,這點也是部份觀眾相當反彈的一點,例如《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便曾受到許多人詬病,指控電影安插過多置入品牌的畫面,導致電影沒有想像中的精彩。觀眾雖反彈,電影公司卻持續為電影附加上整合行銷的模式,不禁也令人好奇:為何電影製作公司堅持使用受到觀眾詬病的方式來拍攝多數大型商業電影?難道電影製作公司不擔憂票房嗎?還是另有考量?其實,我們可以藉由以下三點來分析:

這是大型商業電影,不是獨立電影

電影的種類相當多,依據種類的不同,成本、組織架構、設備、拍攝方式、行銷策略也都會不同。獨立電影因為出資方大多是電影工作者本身,因此故事、畫面、呈現方式都會按照電影工作者本身的意念,然而;大型商業電影的成本相當高,並且多半也走向數家電影公司共製、共銷,來共同分擔高成本。因此向外尋找能夠給予贊助的公司或廠商,就像《007惡魔四伏》(Spectre)的詹姆斯‧龐德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範例。

市場越大越好

電影是一種無形的產品,觀眾付費購買的是感受,又因電腦特效與動畫的日新月異,使電影能夠使用相同的模式帶給我們預期的感受,例如:漫畫改編、超級英雄為主的電影。電腦特效與動畫能快速帶給我們預期中的標準,並且能複製,每一位超級英雄都有獨特的故事,但是商業層面則大同小異。也因電腦特效與動畫能有效地觸及更大的市場,那消費者所需負擔的費用也會降低,電影公司也能提高收益。

品牌影響與效益

雖然市場大能分攤成本並提高收益,但那是建立在觀眾願意消費的情況下。我們一定也曾碰到預告告訴我們這是一部大型商業作品,但觀賞完後卻無比地失望,因為題材相對不吸引。然而,題材已具吸引力,卻沒有品牌的加持,那會是......你能夠想像詹姆斯‧龐德穿的西裝不合身、拿著一把破舊的短槍、頭髮凌亂、手錶一看就知道是仿造同時駕駛著中古轎車嗎?

多數人皆嚮往奢華的生活,因此一位大型商業電影的角色沒有包裝,似乎也就大幅降低吸引力與說服力,電影為了使觀眾能夠投射,花費大量時間設計角色的外觀與妝容,更是不可忽略的工作,總不可能讓一位時尚雜誌的總編輯穿夜市買來的服飾吧!

那到底飾為什麼──為什麼電影會像一部巨型廣告?其實我們可以如此總結:大型商業電影,要求的是商業,因此要圖營利最大化,投入大量的資金,成本提高、市場擴大、報酬增加,以此招集更多公司投入資金或有價物品,再使用其品牌效益與影響運用在電影上,因為觸及市場擴大,而增加了不喜歡商業電影的觀眾,市場越大,反彈的聲音也會越強。

然而《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則是架構在海難,故事聚焦於海中的一艘捕鯨船,似乎難以在電影中發揮以上三點──或許《白鯨傳奇:怒海之心》將不會像一部廣告,而是一部值得觀眾期待的力作。

文章優先發布於Screenwriterleo

有任何需求請寄信至screenwriterleo@gmail.com

圖片來源華納兄弟影業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