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躍奇蹟》飛鷹落地了!
還記得小學時候,老師要我們寫的作文「我的志願」嗎?有想法的必洋洋灑灑大筆揮毫,沒想法的或許濫竽充數草草了事,不論結果為何,依舊要種下一顆夢想的種子;數十年後,被工作、感情、經濟壓得喘不過氣的生活,也許就此讓人放棄作夢、不再追夢,對這樣的人生感到煩悶無力,心想是否真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於是,當真實人生映照幻想的那刻起,勵志電影便形同一帖良藥,一劑拯救你我身心俱疲的解藥,就看小人物如何翻身逆襲,成就一名贏家;《飛躍奇蹟》正是順其道而行,顛簸道出飛鷹如何落地,只是這一落地,雖是「志在參加,不在得獎」的精神標語,卻也是滿腔熱血的全力以赴。
《飛躍奇蹟》取材自英國跳台滑雪名將「飛鷹」艾迪·愛德華茲(Eddie Edwards)生平事蹟,裡頭企圖呈現的,正是一種鍥而不捨、堅忍不拔的信念,即使襤褸篳路,只能在後頭苦苦追趕,仍要打造屬於自己的輝煌時刻。從小懷有奧運夢的艾迪,希望有朝一日能代表國家隊參加奧運比賽,不顧周遭冷言冷語,22歲之際毅然參加冬季奧運的跳台滑雪項目。
從未有過跳台滑雪經驗的他,自費前往德國滑雪訓練場練習,並結識前滑雪選手布朗森,受其教導協助下,就要箭指偉大的奧運殿堂。形似《鋼鐵擂台》,毫不起眼的小人物,遇上窮愁潦倒的前王牌,相互取暖、相互激勵,既是小人物的榮耀之際,更是精神導師的救贖之旅。
一部光明正面、鼓舞人心的勵志電影,向來煽動觀眾情緒的,並非僅止於一條激昂萬分的主線,另一條襯托決心韌性的副線,可能就更顯重要;換言之,主角充滿傻勁的執著與熱情是必然,傳奇指標提攜後輩的情操,則是不可或缺的偶然;畢竟,觀眾可不一定有勇氣復刻主角的言行舉止,至於協助傳承一角,還能重新審視過往缺陷與遺憾,可就較易取得觀眾的認同感。
好比《飛躍奇蹟》的艾迪與教練布朗森,亦師亦友亦父子的情誼,便涵蓋大半勵志電影該有的成功要素,恰似雙向對話和治療,無非讓電影文本饒富趣味,遑論片末還神來一筆,點出跳台滑雪冠軍「芬蘭飛人」 vs. 跳台滑雪新寵卻敬陪末座的「艾迪飛鷹」,天差地別的競賽成績,卻有著相仿的精神,搭上1與11的比喻,既遙遠又貼近的距離感,無獨有偶呼應了奧運重點:不在獲勝而在參與,突破自我極限,展現最好一面,才是最珍貴的事。
依循熟稔不過的勵志公式,《飛躍奇蹟》確實拍得澎湃不已,節奏明快的劇情,配上貼切的時代金曲,彌漫濃厚復古風之餘,便是以最直白的運動語言,予以觀眾找回自人生谷底反彈的動力。電影優異除得歸功於導演戴克斯特·佛萊契(Dexter Fletcher)精心調配外,亦能讚賞《金牌特務》導演馬修·范恩(Matthew Vaughn)出任監製一職,易於讓觀眾噴發腎上腺素,雀躍不斷的風格,正巧符合本片結尾的高潮設計,一滑而下至最高點,彷彿一刹便是永恒,輔以眾人瞠目結舌的慢動作分鏡,全都在無以名狀的興奮中精彩作結。
自然而然地,泰隆·艾格頓(Taron Egerton)俗得可愛的演出、休·傑克曼(Hugh Jackman)帥氣灑脫的表現,連同戲份雖不多,片尾露面就震住全場的克里斯多夫·華肯(Christopher Walken),都讓電影增色不少,深具啟發意義的《飛躍奇蹟》,也就擠身勵志電影成功一例了。
散場貴重物品值(超值=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