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定殺戮日3:大選之日》:當政治算計變成殺戮行動
拍到了第三集,這個系列的主題越來越明顯,也越來越好看。通常驚悚恐怖片或是血腥殺戮電影拍到這麼多續集,只會看到越來越少的預算、越來越誇張的情節與粗糙的製作,但是謝天謝地,這製作群並沒有放棄好好經營《國定殺戮日》這個系列的意思,反而認真挹注創意讓這個系列越來越有趣。第三集的導演依舊是前兩集的詹姆斯狄莫納哥,他一樣再次兼任編劇。男主角則是第二集活下來,跑去打了美國隊長,又跑回來參加國定殺戮日的法蘭克葛里洛,女主角則換成是《黑洞頻率》的伊麗莎白米歇爾。
從第一集的密閉空間驚悚,談論到富有與貧窮的社會對立問題,到第二集拉大格局走上街頭,鋪張社會階級的歧視與衝突,這個系列越來越能呈現出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議題。來到了第三集,定名為《國定殺戮日3:大選之日》,巧妙融入今年美國大選充滿話題性的時事議題,很剛好的設計了一男一女的總統候選人,將檯面下的政治惡鬥化作是實質上的血腥殺戮,讓觀眾在每日疲勞轟炸的政治新聞當中,得到一個爽快的宣洩出口,很符合去年萬聖節時各個政治人物的惡搞面具與玩具大賣的趨勢,這或許也是第三集在北美票房有比第二集成長的原因之一。
本來在觀賞前就很期待電影能把追殺希拉蕊或是虐殺川普這種劇情放進電影裡的,所以當電影演到了兩位候選人慘遭追殺的情節,覺得是蠻痛快的,在痛快之餘,其實我們也可以嗅到美國當前社會狀況。一如配角是從墨西哥移民到美國生活的小夥子,他一心期盼著代表改革的女總統可以當選,而且電影裡男候選人正好有清除外來移民的政見,讓我下意識地就想到了川普想要築牆隔絕墨西哥的言論。又電影裡殺戮日的彌撒,裡頭盡是富有的上流人士,對比女總統候選人深入基層、工人族群甚至是遊民,也讓人想起了川普巨富的身份以及他的支持者對比希拉蕊支持者的現實狀況,如果只是巧合,那也真的是太過巧合。
第三集從原本第二集的社會階層劃分再擴張到了美國族群對立的問題,尤其超過半數的黑人要角,更是讓觀眾不容忽視電影想要表達的主題。電影裡雜貨店的黑人老闆被不顧權益的抽掉了殺戮日的保險,無非是劇本裡幫黑人社會普遍現象以及勞工階級不被經濟體系保護等不平現象發聲。做為一個民主自由國家,甚至是一個世界領導的龍頭國家,富人瘋狂地賺入大把鈔票,窮人更落魄地一無所有;白人很囂張地佔有多數利益,而黑人呢,儘管這社會多麼強調包容的概念,但是偏見與歧視還是無所不在,這裡是美國,但是現實的美國卻像電影裡的美國一樣瘋狂,人人為己而生,不顧他人死活。
回歸到電影執行面本身,來到了第三集,驚悚懸疑的氛圍漸趨和緩(但是突如其來的嚇人音效還是有的,不要掉以輕心),血腥的程度也越來越低,不過在劇情的本身卻是越來越細緻,拯救總統候選人甚至帶領她深入底層,從最底層開始反擊,鋪陳細膩,而且最後高潮的對決也是相當精彩,對峙情況峰迴路轉,男主角法蘭克葛里洛也有和反派的赤手空拳決鬥戲碼,在娛樂層面上,還是相當有看頭的。
配樂方面我也覺得選曲得宜,尤其是那首“Party in the USA”,本來很快樂的歌曲變得相當病態,把那些本來就很腦弱的中二屁孩變得更加無腦。片尾那首大衛鮑伊的“I'm Afraid of Americans”更是完美點題,美國人為何害怕成為美國人?因為大家都瘋了,嘴上喊著和平自由,但和平自由卻是難能可貴的事,彷彿殺戮日一樣瘋狂。所以,很適合在電影結束時,坐著聆聽這首歌曲。不管今年美國總統大選誰輸誰贏,美國人民應該都希望當選人能為他們帶來美好的明天吧,就跟電影一樣,改革雖然要走一段漫漫生死路,卻可以為人們帶來燦爛的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