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分裂》- 凱文,你現在是誰?

Split.jpg

《分裂 Split》(2016)

 

 

 

 

 

  “破裂之人才能進化。”

  “The broken are the more evolved.”

無雷影評

  奈沙馬蘭偶而為之的神來一筆再度出現,在正式公映之前將秘密藏得緊實,完全沒有人預料到《分裂》其實是他計畫許久的一部續集作品,計畫了多久?《驚心動魄》有多久,《分裂》的計劃就有多久。沒錯,《分裂》竟然是《驚心動魄》的精神續集,但顯然地,單看《分裂》的故事我們絲毫認不出究竟哪裡接續了?甚至,在正式公映以前的所有試映片段,奈沙馬蘭剪掉了布魯斯威利的彩蛋客串,因為他要的,是《分裂》的評價,而非《驚心動魄》的續集評價。

  結果,《分裂》再度成了千萬不要看預告的經典好片,足以與《致命ID》分庭抗禮的人格題材,雖然少了最令人期待的「嚇到你撇尿」大反轉,卻更深刻描繪了人格與人格的絕妙互動。

Split(2).jpg

  是的是的,這話聽起來很官腔,但我這人不官腔的。《分裂》當中所描述,不只是一個人格分裂者所做的荒唐犯罪,而是人格與人格間的心靈角力與權力爭奪,若將身體持有者的凱文想像成一個國土,那在這片國土中便存在著彼此抗爭的各個勢力,就如同我們喜愛玩的那些遊戲一樣,每個國家各有所長,有精於時尚藝術、斯巴達式軍力、宗教傳播甚至是歷史通識等等。

  重點來了,在一般常見的人格分裂電影中,我們會給予各種人格清楚可辨的渺小符號,這讓觀眾產生了必須專注的自我催眠,也產生明察秋毫的觀影娛樂,問題在於,人格雖然各有特色,但終究是一個獨立的人格,這個獨立人格會思考、會計策,同時,也懂得偽裝與撒謊,你所接收到的線索訊息也可能是角色嘗試的誤導。

  你是誰?我現在在跟誰說話?

Split(1).jpg

  於是《分裂》推演出人格分裂題材中較少細節描繪的內部鬥爭,故事也將爆點藏匿於渺小難辨的對話與動作細節中。

  最有趣的是主角的設定,細微的觀察,毫無提示的線索,細細品嚐的關鍵反轉,這些當我們鬆懈後容易錯過的“皮毛”,卻總會在關鍵時刻覺醒並發酵。若你察覺到了,那很好,因為看似稍嫌平淡的劇情,其實有堪稱《鬼店》般的震懾魄力;若你錯過了,那更好,因為會對這細節的「小爆點」感到毛骨悚然的震驚。

  然而,劇中所描繪的「破裂之人才能進化」卻讓觀眾產生無限的遐想,你可以不看《驚心動魄》而直接看《分裂》,但如果你看過了,那對於玻璃先生的頭號宿敵大衛來說,這個追求破裂之人才能進化的分裂者,將會與Unbreakable的大衛有什麼衝突肯定抱有無限想像吧?

  別急,奈沙馬蘭在採訪時親口說了:「凱文的確是當初《驚心動魄》拍攝過程中就寫好的角色,他一直都存在在那世界中,所以這次的獨立製作讓我感到無比興奮。雖然這事還得等到許久以後,但我的確計畫拍一部讓兩部電影角色相遇的故事。」

  別說一部了,你以後拍十幾部這世界中的犯罪電影我都捧場!

Split(3).jpg

  最後發個浪,這部電影裡挑的女孩子們,實在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正點⋯⋯(吸口水),更雞歪的是導演並非讓他們一次脫個透,而是慢慢的、一件件地、隨著故事的推演而逐步露出寸寸肌膚,就算主角的乳量有大部分是胖出來的(片中的阿嬤也有偷酸),但白皙透嫩的青春肉體晃起來可是魅不可擋。

  總結,《分裂》可謂將人格分裂題材的格局稍作限縮,不同於一直以來劇情轉折的單發火箭筒大轟炸,《分裂》更像是在細節中逐一探索的城鎮遭遇戰,需要觀眾細細品嚐並仔細觀察,才能體會其中幾項驚人小爆點。

Split(4).jpg

 7/10

Split (2016) on IMDb

有關電影兩三事(

〉詹姆斯麥可維手掌骨折

  在故事的最後,凱文的原始人格終於時隔兩年重建光明時,他要求主角槍斃他放他自由,但此時其他人格的求生意志開始萌生,於是爭先恐後要使用發言權說服主角冷靜。在這一段的拍攝絲毫沒有中斷,於是詹姆斯麥可維必須在八個人格(實際出現在片中的)中不停切換,光是一次就讓詹姆斯精疲力竭,但失敗了,導演在最後喊卡重拍,於是麥可維相當憤怒而怒捶了現場造景,他以為他拍的是扇假門,其實是真材實料的鐵門,但他當下沒說,劇組也沒人發現。

  一直到兩天後,手掌的傷勢變得明顯才被送去醫院看診,而在電影中的火車橋段中,麥可維戴眼鏡和拿下眼鏡的動作可以明顯看出他的手掌傷勢。

〉與肯伊威斯特彼此致敬

  片中九歲的兒童人格海維告訴主角,他最愛聽肯伊威斯特的歌了。而在過去肯伊威斯特的單曲『Through the Wire』中就有一句歌詞致敬了奈沙馬蘭的電影《驚心動魄》:「Unbreakable, what you thought they called me Mr Glass?」

Split(5).jpg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