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Men in Black: International) - 無謂的一場空忙
看完《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之後最驚訝的是,我完全沒有任何感覺。一點都沒有。即使從我非常喜愛的《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找來黃金搭檔——克里斯漢斯沃與泰莎湯普森,我還是沒法看出任何感覺。《X戰警:黑鳳凰》再怎麼差,至少麥可法斯賓達還是相當有魅力,但《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連這樣的看點都幾乎沒有。
《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是《MIB星際戰警》系列的第四部作品,MIB是政府祕密組織,專門低調處理來到地球的外星人事務,並確保意外撞見外星人的地球人都被「記憶消除棒」給刪除記憶。菜鳥Molly成為MIB的M探員(泰莎湯普森),剛上工就從紐約被派去倫敦,並與資深探員H(克里斯漢斯沃)一同出任務。
當年以紐約市為背景的第一集、由威爾史密斯與湯米李瓊斯主演的《MIB星際戰警》,獲得票房成功的關鍵是演員魅力以及機智幽默的對白,它的內容還暗喻了美國作為一個文化大熔爐,所面對的挑戰——在我們視而不見的地方,其實藏著各種跟我們相當不一樣的外星人/外來者。後來的二、三集表現不佳,現在《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找來全新演員組合(只有艾瑪湯普遜是舊成員)風格,想讓系列找回火花,但失敗了。
其實我挺喜歡電影前段Molly憑一己之力找到MIB門票、成為M探員的這段,這兒的活力與創意,以及泰莎湯普森的幽默喜感,讓人不自覺拉高期待,但之後都令人失望。克里斯漢斯沃與泰莎湯普森在《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合作相當精彩,到了 《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卻尷尬無比,甚至泰莎湯普森變得像不會演戲一樣。
編劇採用讓兩位主角性格特質互補的方式,想創造火花,但成效不彰。或許因為決定將資深探員H設定為神經大條、狀況外的人,所以明明是新人的M探員,沒有什麼機會對外星人世界感到驚奇,才剛上工就只能當板著臉的成熟保母,連帶也使得泰莎湯普森沒有太多發揮空間。
自從三年前的某事件就「變了一個人」的H探員,整體刻劃很模糊,編劇一直強調「這人很厲害」但「這幾年來變了」,卻沒有清楚描繪。從結尾倒回去想,我願意自行腦補造成他「變」的原因,但編劇仍是把H探員的行為寫得太過散漫,散漫到讓人覺得H探員根本沒用腦,所以這幾年間就該在任務中死翹翹了啊,哪還活得到現在,這種專注度與判斷能力,連當交通警察都不夠格。近年來逐步展現演技與喜劇天分的克里斯漢斯沃,遇到這樣草率的角色,只能盡本份耍帥,有時穿著淺粉紅色褲子,有時襯衫扣子沒扣幾顆,發揮他的陽光男孩形象吸引力,但這部分甚至沒有幾年前的《魔鬼剋星》重啟版精彩。
而M探員初來乍到就輕易爭取到號稱獨行俠的H探員答應讓她同行,也很沒說服力,只是隨便找理由讓兩人展開跨國行動罷了。之後他們像《不可能的任務》系列那樣不斷在世界各地移動,泰莎湯普森還扮起阿湯哥徒手攀岩了,蕾貝卡弗格森的出現更讓我擺脫不掉關於《不可能的任務》的聯想。但這些地點的改變,對劇情的影響不過就是換佈景而已,像泡麵裡的「牛肉風味麵」那樣,有牛肉的風味,但完全沒有牛肉,本片根本沒把每幕環境的特色融入劇情裡,人物跟環境是完全脫鉤的,非常無謂。記得《水行俠》中生活在水裡的梅拉公主第一次到陸地上的人類社會,看到市集裡賣的花朵就拿起來吃嗎?那就是一種與環境的連結,在《MIB星際戰警:跨國行動》完全看不到。
其他還有各式劇本問題,例如開頭與結尾錯失機會,感覺不出探員H與連恩尼遜飾演的導師T的感情;真正反派太容易被猜出來,連我這種很不愛猜的都覺得太明顯;最有趣的角色不是主角而是一個外星小卒Pawny......整體說來實在是部很無謂、不太需要存在的片,再多的特效與場景,以及偶爾出現的笑點,都無法掩飾這不堪的事實,它想讓以前的《MIB星際戰警》回魂,但就如哈利波特裡面的重生石(Resurrection Stone)一樣,沒能真正喚回原來那個人。